本站首页 > 正文

校党委书记查玉喜在《大众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

发布时间:2025-07-15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7月15日,校党委书记查玉喜撰写的文章《数智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的理路》在《大众日报》理论周刊·论丛(07版)发表。

数智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的理路

□ 查玉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数智化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必由之路。主动契合数智时代铸魂育人新要求,积极探索将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命题与新挑战。

近年来,学校经过多课堂、多课程、多教学团队的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AI模型+智能课堂+数智场域”的数智化思政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既可以保证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深度,还可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推动思政教育由单一的抽象理论传授方式,向理论传授与可感知、可交互的数字化学习体验并行方式转化,为做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可鉴的实践新路径。

打造AI模型,探索思政课改革新思路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和根本存在方式,是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架构的动态发展系统。其中,实践主体具有能动性,实践客体具有制约性,实践的工具、手段则是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中介。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当今时代实践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迭代发展的推动下,产生了一种新型实践形式——虚拟实践,即主体与客体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的双向对象化活动。这些丰富的实践形式特别是“虚拟实践”运用于思政课教学中,必然会为思政课改革带来新气象。

为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大思政课需要突破传统课程、学科、场域边界,统合“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社会大课堂”,将数智化转型作为系统性工程进行战略布局,才能构建数智化赋能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

立足“大思政课”建设要求,搭建覆盖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培养等模块的“数字马院”平台就成为必然选择。这一平台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单兵作战”的局限,通过构建知识图谱中心系统,实现教学资源的智能关联与动态更新,形成了“数据驱动、智能支撑、协同创新”的新型教育模式。同时,推动思政课课程改革,创新采用多模态知识图谱技术,对各门思政课的相关资料信息进行数字化重构,形成时间线、人物线、事件线、理论线、实践线等多维度的可视化知识图谱。从而立体化丰富了思政课教学的表现手段,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吸引力。

创设智能课堂,重塑思政课教学新方式

思政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塑造学生正确三观的核心载体,是筑牢意识形态防线的关键场景,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保障。随着数智化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应用不断加深,传统思政课堂在教学场景时空局限、理论资源静态堆砌、育人主体认知壁垒等方面的不足显现,急需寻找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崭新方案。

而技术赋能思政课教育,有助于突破传统时空逻辑,消解传统物理时空界限,构建全新的数字时空场域。通过数字技术对现实场景的复制或模拟,不仅能够进行“真实再现”,还能在不同场景中自由穿梭、实现“缺场的在场”。为了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让思政课堂活起来、强起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堂开展智能化教学方式探索,将AI大规模数据模型引入课堂,采用数字教学助手等开展人机互动,开创了“智能备课+精准教学”的新模式。

AI大规模数据模型备课系统,可以自动或人为地搜集最新时政热点新闻、学术成果等数据,并生成结构化的教学资源知识库。教师可基于已有教学资源知识库进行知识的数字化应用,形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库、问题链设计、教学方案、学情分析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师们普遍反映,AI大规模数据模型的课前智能备课技能,可以极大提高备课效率与质量。在课堂教学中,采用AI大规模数据模型软件对课堂互动情况进行实时学情监测,既为优化下次教学备课提供方向,又达到了精准施教的目的。

AI大规模数据模型教学系统,也大幅提升了学习效能。学生通过该系统可实时追踪学习轨迹,智能分析个人学情,接收适配学习进度的个性化任务。系统在推送任务同时自动生成系统性知识反馈,辅助学生精准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实现学习效率与质量的双向优化。

数智化技能赋能教学新模式,既解决了传统思政课教学资源更新慢、学情反馈滞后等难题,也提高了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效率,还让学生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学习节奏。从而,有效助推了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拓延数智场域,探索实践思政新形态

人工智能时代,数据以其强大的功能、精巧的逻辑和稳定的功效,实现了对人与社会的全方位介入。它不仅以技术的方式重塑了社会运行的逻辑,更以技术的要素重新规定了人的存在方式。与此同时,数字化生存状态也容易导致个体出现现实感弱化、自我理解退化、身份危机以及技术性失业等生存风险。而这正是需要“实践思政”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数智化赋能思政教育的本质在于运用人工智能拓展价值传递路径,培育兼具数字素养与政治定力的时代新人。数智技术为思政教育注入创新动能,推动马克思主义真理价值与数字素养融合,创新“智行合一”教改新路径,实现教育质量与效能双提升。近年来,通过建设“数字思政”平台,指导学生开展数字创作实践,促进红色精神传播与理论修养提升。如“挑战杯红色专项”“大学生讲思政课”等活动借助平台技术支撑与价值引领,有效实现学生数字技术应用与理论素养的协同提升,形成数字能力与政治意识融合的育人新形态。

值得注意的是,数智工具的算法机制存在潜在的信息偏差、数据茧房、价值观量化等问题。过度运用数智工具评估学生价值认同度时,可能陷入机械唯物主义的误区。为了筑牢青年学生思想根基,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校准数智工具算法逻辑,依托人机协同机制坚守教育主体性,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间建立动态平衡。

数智技术的双重属性凸显思政教育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技术衍生的伦理挑战,需要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矫正,倚重“实践思政”的魅力去突破。通过成立专门研究机构,系统整合课程思政资源,打造“乡村振兴”“劳模讲劳动”“创新创业”“名师大讲堂”“科技引领未来”等五大“行走的课堂”,实现规避数智工具异化风险和强化价值引领实效的统一。

(作者系山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李清照

友情链接